邵氏影片被批一味媚俗 對藝術袖手旁觀
李翰祥執導、味媚樂蒂(左)主演的袖手《倩女幽魂》是邵氏的新派古裝片經典,還曾參加戛納影展。旁观
沉殿霞、被批何守信等主演的味媚《七十二家房客》令粵語對白片複活。
新浪娛樂訊 北京時間1月8日消息,袖手據香港媒體報導,旁观 邵逸夫是邵氏俗对香港影壇钜子,也是影片艺术華人影業曆來最重要的傳奇級大製片家之一,尤其在內地及台灣黨禁森嚴的被批歲月,香港成為華人世界最能自由發揮的電影基地。邵逸夫創建邵氏影城,逐漸使香港華語片提高製作水平,不但進一步在港、台及海外華人社區稱霸,也“揚威海外”,受到國際注重。
坦白說,“邵氏出品”並非“必屬佳片”,其實也常惹劣評,被認為過度商業化,迎合“低俗”市場,甚至被道德派狠批為大搞神怪,炮製血腥暴力和色情、賭千。傳說邵氏旗下導演如果拍出不合邵逸夫心意之作,包括非主流的大膽藝術嚐試,就會被他下令停拍,幹脆燒掉,難怪不少人覺得邵氏影片一味媚俗。
《倩女幽魂》新派古裝片典範
但客觀點看,邵氏製作其實一向注重中華特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古裝片為主,就拍民間傳奇和戲曲歌唱片。同時也有革新,例如李翰祥拍黃梅調片《江山美人》和《梁祝》活用電影手法,跟傳統戲曲片不同。當年李翰祥在邵氏拍聊齋片《倩女幽魂》,更是“新派”古裝片的典範佳作。然後邵逸夫讓胡金銓、張徹拍攝“新派”武俠片,還為華人動作片帶來一大革命。
戲路迎合市場
邵氏片的確以迎合市場為原則,幾乎不擇手段,但也促成華人電影真正市場化,也可說“民主化”地以觀眾“出錢投票”為標準,拋開傳統道德或政治意識形態的種種包袱,每種戲路片類的成敗就由市場決定,由市場調節。因此邵氏創出新派戲曲片、新派武俠片、新派色情片、新派賭千片,而且作為國語片大製作公司,也隨機應變拍出《七十二家房客》,使粵語對白片死後複活,貢獻很大。
《七十二家房客》令粵語對白片複活
此外,不能說邵氏影城完全不讓創作者自由發揮,例如有票房保證的李翰祥、張徹等導演,可以自成班底,創作權甚大。李翰祥從台灣回歸邵氏,大拍賺錢的風月片、騙術片、聲色犬馬片之後,就能夠不惜工本拍成他十分用心傾力的古裝名作《傾國傾城》和《瀛台泣血》,在影城蓋建很逼真的北京故宮大景,連北京中央要人看後也十分驚奇,詫異為何有故宮的北京本身反而拍不出。
六十年代邵氏影城請來不少日本導演、攝影師和佈景師,雖然他們的影片未必成功,但顯然提高了片場水平。最重要是邵氏武打片和拳腳片興盛,然後李小龍才從美國回港,成為國際知名的功夫片偶像。當八十年代香港新浪潮興起,邵氏也曾請新秀加盟,至少局部順應時代演變的需求。
棄影從視 繼續工廠式生產
邵氏全盛時期,代表?香港影壇工廠式製作的巔峰,流水作業,效率很高。不過,工廠式片場在七十年代已經開始不合時宜,鄒文懷離開邵氏開創嘉禾,就以半片場半自由組合的作風大獲成功,重用李小龍和許冠文,邵氏“走寶”了。到了八十年代後期,邵氏電影業告一段落,主力轉往電視,以邵逸夫作風來說可算“明智決定”,因為電視台仍以工廠式生產為主,而整個電影業在香港回歸前危機重重,前途難卜,難怪他要棄影從視,並且“發財立品”資助學院和慈善,提高他的社會聲譽。
當然,他的“明智決定”,令當年香港影壇少了一大支柱,港片則在九七前後陷入低迷,必須轉型及迎合內地市場,接受新的嚴峻考驗,至今有成有敗,爭議很多。這段時期,邵氏對香港及中華電影的演變簡直袖手旁觀,近年才稍為增多了電影製作,今後能否在華人電影市場擴展中發揮顯著作用?那就不是活了百多歲“功德圓滿”的邵逸夫可以看見的了。(穎穎)
本文地址:https://web.rg777.app/html/24a999125.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