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第六代導演王小帥:從沒排斥過商業化
2011年6月19日,没排王小帥,斥过第14屆上海電影節閉幕式。专访CFP圖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記者 趙蕾
作為“第六代導演”的第代导演代表人物,拍攝過《十七歲的帅从商业單車》、《青紅》、没排《左右》等獲獎電影的斥过著名導演王小帥接受本報專訪。針對外界對於他們執著於藝術,专访比較排斥商業化這樣的第代导演印象,王小帥表示:“我們從來沒排斥過商業化,帅从商业我們更強調藝術與商業都要有多元化的没排存在空間。”
長江商報:路學長導演的斥过辭世很多人都非常惋惜,也讓“第六代導演”重新獲得關注,作為其中的代表人物,您怎麽看這一稱呼以及“先鋒”、“新銳”、“個人”這樣的群體標簽?當時的這種輿論定位對你們有沒有一種壓力?
王小帥:這樣的標簽在那個時代來說應該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從一種宏觀的重大的眼光,轉換成個人的審視的眼光,就必然會帶有這樣的標簽。我認為這不是壓力,而是中國所欠缺的,中國電影的發展、藝術的發展事實上是缺少這種,個人的、獨立的,甚至是探索的、批判的眼光來看待社會、生活的發展或者是變化的。
長江商報:有評論認為“第六代”的這種注重現實題材、個人表達的這種特點和你們的成長背景關係密切,包括受到一些西方電影思想的影響等,您怎麽看?
王小帥:我認為電影注重現實和個人表達,是電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電影也有很大一部分娛樂和商業的表達,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與我們的成長背景也有一定的關係,可能這一代人剛好是上一代人的結束,新一代的開啟,兩邊都承接著。同時也受到一些電影思想的影響,我們中國整個的藝術和文化的影響都少不了受到國外西方的一些影響。就我們這一代人的表現來看 ,不管受什麽思想的影響,我們的電影鏡頭表達和對準的都是當下中國人民的生活現狀以及變化,這是電影很重要的功能之一。
長江商報:隨著市場化浪潮的衝擊,包括您在內,近幾年的作品似乎不是很多,在人們的印象中,“第六代”似乎對藝術電影有一種執著,覺得你們是不是比較排斥商業化?麵對今天的電影市場,你們都麵臨哪些挑戰?
王小帥:這種變化和挑戰一直存在於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我們這麽多年做電影剛好經曆了所有的挑戰,前一段挑戰可能針對的是表達方式和一種體製的挑戰,現在麵對的是徹底的商業的挑戰。我覺得我們在這兩種變化的過程中,有人還在堅持著個人的自我表達方式和權利,我認為不管是哪種挑戰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首先要強調從電影的角度來看,我們從來沒排斥過商業化。在過去市場經濟之前,其實我們一直在努力將電影推向市場,不管國內還是國外,現在也是。任何一個電影不管他的內容呈現或者手段怎樣,他都是一個藝術化商品,我們沒有排斥商業化,我們更強調兩者都要有多元化的存在空間,讓電影更加豐富和多元。
長江商報:就轉型來說,像張藝謀、陳凱歌這些“第五代”也都陸續投入了商業化的浪潮之中,您怎麽看他們的這種轉型?
王小帥:每一個導演都有一個他的發展和成長之路,所以不管他作出何種變化,我們都要用包容和寬容的眼光去看。至於不管他是投向於做哪種類型的電影,他能將那個類型的電影做好是最重要的。
長江商報:就“第六代導演”的發展問題,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應該逐漸地做出改變,先解決生存問題,再解決發展問題;另一種則認為,還是應該繼續堅持做自己想做的電影,隨著電影市場的日漸成熟,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是有可能達到百花齊放的。您怎麽看?您認為商業和藝術是否衝突?
王小帥:這兩種觀點都要看導演自身,創作者自己怎麽麵對自己的內心和創作,這是由他們自己決定的。不管是電影的類型化、商業化,還有電影的藝術表達化,當然是要百花齊放的。這個社會本來就不應該同質化和單一化,隻不過現在中國電影還沒走到讓電影的藝術表達和商業表達,一樣有足夠的空間,足夠的理解,或者足夠的支持這一步。我們都期待未來,不管是悲觀的還是樂觀的,都是創作者自身的選擇,而我正帶著這種期待在嚐試一些轉變。
■代表人物
張元:南京人,1989年取得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學士,自資拍攝《媽媽》及《北京雜種》,獲多個國際電影獎項,但兩片都在內地被禁,張元本人也被禁止從事電影製作多年,一直到1998年,才恢複導演資格。作品有《媽媽》《北京雜種》《東宮西宮》《過年回家》《有種》等。
王全安:具有濃鬱的西部風情和民族特色,描繪和展現中國社會最底層。曾獲得多個國際大獎。作品有《驚蟄》《圖雅的婚事》《紡織姑娘》《團圓》《白鹿原》等。
婁燁:一直在“地上”與“地下”中起伏。作品中常具有婁燁式的迷離風格。《紫蝴蝶》則是他拍攝具有“藝術氣質”商業片的嚐試。作品有《危情少女》《蘇州河》《頤和園》《春風沉醉的夜晚》等。
王小帥:獲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對於電影的拍攝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冬春的日子》是中國最早的“獨立電影”之一,導演自己籌錢拍攝,完全脫離中國電影的發行與放映體係。作品有《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青紅》《我十一》等。
張揚:1999年獨立製片的《洗澡》在國內票房和國際電影節都取得成功,使他得到廣泛認可。作品有《愛情麻辣燙》《洗澡》《落葉歸根》《飛越老人院》等。
管虎:早年推出《頭發亂了》《上車,走吧》等,一度轉戰電視圈。作品犀利、生動,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作品有《鬥牛》《殺生》《廚子戲子痞子》等。
賈樟柯:生於山西省汾陽,以“故鄉”三部曲後來者居上成為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誌著中國電影複興與活力的影片。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遙》《世界》《三峽好人》等。
陸川:2002年以編劇、導演電影處女作《尋槍》嶄露頭角,2004年編劇、導演的《可可西裏》震撼影壇。作品有《尋槍》《可可西裏》《南京!南京!》《王的盛宴》等。
本文地址:https://web.rg777.app/html/37a999087.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