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文化產業持續高增長 影視業並購案6天一起
阿裏、年文百度、化产騰訊等互聯網大佬進軍影視圈
平均每6天就會在行業內發生一起影視類產業並購案,业持影视业并1600億元資本如猛虎下山般撲向文化產業。续高再加上阿裏、增长百度、购案騰訊等互聯網大佬進場攪局,天起讓一向被視為“小圈子”的年文影視傳媒圈在資本的高燒下“痛並快樂著”。更為關鍵的化产是,在政策、业持影视业并資本、续高市場三重合力的增长共同推動下,國內文化產業正從一味地模仿國外影視劇模本,购案開始加入屬於華夏民族自有的天起文化元素。
我們深信,年文在文化產業中注入國內目前發展最快的互聯網思維,利用國人幾乎人手一機的移動互聯網,中國文化產業在即將到來的2015年,一定會迸發出新的模式,從而為全球移動互聯網時代書寫中國文化產業的新篇章。
行業持續高增長 61家上市公司僅一家虧損
近年來,文化產業利好不斷,特別是新一屆政府關於文化領域的重大利好政策頻頻頒布,這讓市場堅信,文化產業的春天才剛剛到來。
今年2月28日,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實施方案》;8月18日,《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獲得通過;10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為文藝工作的發展指明方向。
具體政策方麵,多部委今年出台了諸多扶持政策。8月19日,文化部、財政部、工信部三部委聯合發布《關於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在財稅方麵給予了實實在在的政策利好。8月25日,文化部與北京市聯合發布《關於加快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建設發展的意見》,提出基地重點文化企業享受資金等扶持政策,並放寬適用條件限製。
在政策支持和市場環境不斷向好的背景下,文化傳媒公司2014年業績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可以說,文化產業引領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特別是新興文化業態發展迅速,與年輕人消費特性緊密相關的電影、遊戲、動漫和互聯網新媒體等公司業績增幅位居前列,未來發展潛力仍然很大。
據數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按申銀萬國標準細分的傳媒行業61家上市公司中,僅*ST傳媒一家公司淨利潤為負,其餘均實現盈利;75%的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其中天舟文化、當代東方、東方財富、東方明珠、吉視傳媒、掌趣科技等公司淨利潤同比增幅達100%以上。截至昨日記者發稿,已公布2014年業績預告的文化傳媒企業有17家,僅*ST傳媒預虧,其餘企業均預增。文化傳媒板塊全年業績有望繼續保持高增長。
以最具代表性和眼球效應的電影產業為例,2013年,全國電影總票房217.69億元,同比增27.51%。今年內地前三季度,全國電影票房收入為219.49億元,超出了去年全年217.69億元的票房收入。新增銀幕4225塊,同比增長9.8%,總銀幕數已達22420塊,相比去年同期數據,增幅達31.88%。
藝恩數據顯示,截至12月22日,2014年全國電影票房已達284.7億元。業內人士預測,今年全國票房收入有望超過290億元,同比增幅超30%無懸念。
依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則會進入“井噴時代”。當前,我國居民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而我國居民平均文化消費僅占家庭消費的7%左右,相比美國或西歐地區文化消費占家庭消費的30%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文化領域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隨著消費需求的升級,傳媒行業的發展潛力將逐步釋放出來,傳媒公司有望繼續享受政策紅利。
影視並購持續火爆 平均6天發生一起並購案
“現在投資電影就像十幾年前投資房地產。”這句出自今年賀歲檔影片《微愛之漸入佳境》的台詞,確實反映了當下資本市場影視投資的火爆。
去年,遊戲公司成了資本市場並購的香餑餑,今年的焦點無疑是影視公司。從年初的一擁而上,到年中達到高潮高潮,臨近年終,還不消停,一波接著一波,令人眼花繚亂。
據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昨日記者發稿,國內公司共發生169起文化傳媒行業並購,包括影視、遊戲、廣告、出版、有線和衛星電視等子行業,涉及資本約1605億元。這意味著,幾乎每隔一天就發生一起文化傳媒公司並購。按月度來看,8月份、12月份並購尤為活躍,月度並購案分別達到22起、19起。
分子行業而言,以影視、遊戲、廣告、出版類並購為主,分別為61起、40起、46起、11起。其中,影視類並購更是占據36%,平均每六天即發生一起影視公司並購。而2013年,A股涉及影視行業的並購事件僅有7起。
“養豬的,煉鋼的,賣煙花的,賣菜的都來收購影視公司。”這是今年初投資界流行的一句話。彼時,湘鄂情(後更名為中科雲網)、熊貓煙花、中南重工等業外公司接連發布跨界影視並購的消息,一時間,影視公司幾乎成了傳統行業轉型的“救命稻草”,凡是原有業態呈下滑趨勢的上市公司,不約而同向影視公司拋出橄欖枝,希望借影視行業高速增長的光環為公司注入新鮮血液。
在文化科技行業投資人曹海濤看來,今年掀起的影視並購熱主要有三方麵因素推動。首先,受資本市場整體的並購環境影響,今年以來,證監會放鬆了對並購的審核程序,鼓勵上市公司加速並購整合;其次,影視公司、尤其是民營影視公司上市進程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作為財務投資的股東們已經成為這些民營公司尋求資本解套的最大壓力方;第三,有強烈市值管理需求的上市公司,對於公司的大文化概念、業績增長、企業轉型方麵,可謂“求賢若渴”。
一般而言,影視公司的並購往往伴隨著上市公司股價的飆漲。繼去年長城影視借殼江蘇宏寶以來,上市公司隻要發布收購影視公司的預案,資本市場便以股價的瘋狂漲停來回應。今年6月份,海潤影視借殼上市就讓申科股份收獲了11個漲停板,成為繼江蘇宏寶之後又一“妖股”。
資本市場的瘋狂,讓人懷疑部分公司並購的初心隻是為了炒炒股價。而年初一窩蜂地跨界並購,到第三季度也遇到了“冷空氣”。泰亞股份、熊貓煙花、禾盛新材、中科雲網等公司相繼宣布終止收購方案,影視公司歡瑞世紀、華海時代、金英馬、中視精彩上市計劃慘遭擱淺。在曹海濤看來,上述影視公司並購遭擱淺與“一劇兩星”政策的公布不無關係。影視行業受政策因素影響大,今年“一劇兩星”政策一出,不少電視劇公司都麵臨生死存亡的壓力。
此外,影視公司多為輕資產公司,並購估值普遍較高,高估值泡沫總有破滅的一天。以歡瑞世紀、金英馬、華海影視為例,並購估值增值率分別高達439.74%、300%、815.97%。不過,就在上周末,被中科雲網棄買的中視精彩又以9.15億元、634%的高估值賣給上市公司捷成股份,比當時中科雲網出的價錢還高。可見,影視並購的“高燒”並未褪去。
對於今年的文化傳媒並購,粵傳媒投資部副總經理王勇總結為“亂”卻“有序”。他認為,今年文化產業的並購已達到1000億元的規模,但國內針對文化產業方麵的投資基金卻隻有30家左右是公開的;其次中國的影視產業本身就沒有完成工業化,大量的並購本身不成體係,而且並購公司的專業度不夠,預計今年失敗率將會在70%到80%。
同時,王勇認為市場總體是有序的,隨著國民人年均收入超過5000美元,進入中產階層的比例會越來越高。19歲到35歲的人群占收入貢獻人群的70%以上,消費者習慣正在改變,從影視產業來看,發展比較快。同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給了文化企業更大、更寬闊的平台,投資機會也隨之增加。
曹海濤也指出,正如去年並購的遊戲公司中,大部分都沒能完成業績對賭一樣,今年收購的影視公司到明年大部分都會麵臨業績對賭的壓力,屆時,行業將麵臨新一輪洗牌。
世界級傳媒集團雛形顯現 大娛樂、國際化成趨勢
除了跨界並購火熱外,華誼兄弟、華策影視、百視通等上市公司也在加速並購,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三五年內,中國有望出現三五家世界級傳媒集團。
傳媒企業的業績高成長、並購活躍和政策支持是傳媒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至少在未來的幾年內,傳媒公司之間的並購、或是互聯網等企業進入文化傳媒產業都將處於高潮期。一位投行人士分析說,目前來看,大部分文化企業都屬於中小甚至小微企業,隻有大幅度提高行業集中度,才有可能提升行業整體實力,孕育出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布局的大型傳媒集團。這需要資金的整合,更需要政策的扶持。
事實上,A股首家千億級傳媒集團“航母”已經揚帆起航。11月21日,停牌半年的百事通和東方明珠雙雙發出公告,宣布將通過百視通吸收合並東方明珠方式,實現兩家上市公司合並,合並後,公司總市值有望達千億元。兩家公司方麵均表示,在本次重組完成後,上市公司將全力打造包括“內容、平台與渠道、服務”在內的互聯網媒體生態係統。不僅如此,還將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成為文廣集團統一的產業平台和資本平台。有機構投資者分析,兩家公司合並後,對未來傳媒行業的發展樹立一支新的標杆,將提振整個板塊的發展趨勢。
銀河證券研究部傳媒行業首席分析師鄭然表示:“2014年傳媒行業內並購重組積極活躍,隨著下半年傳媒板塊的並購潮逐漸平息,多家跨行業的準傳媒集團已形成。”以華誼兄弟為例,其今年的一大主題就是“去電影化”,下一步,華誼兄弟將以影視娛樂、實景娛樂和互聯網娛樂為三大業務板塊,朝著“大娛樂”集團發展。此外,華策影視在收購影視公司、建文化產業園、設立影視戰略投資基金上不斷發力,並購擴張的野心也較明顯。
鄭然同時指出,兩類傳媒集團型公司即將成為2015年的熱點:內容+平台+終端聚合傳媒集團與影視與遊戲泛娛樂化概念集團,華數傳媒、歌華有線、百視通等屬於前者,華誼兄弟、華策影視、華錄百納、光線傳媒等屬於後者。對於傳媒公司來說,跨界泛娛樂概念布局的協同性強,圍繞同一IP開發影視+遊戲+文學+動漫等作品的想象空間極大。目前,龍頭公司已通過收購與入股等方式完成多領域布局,隨著通過並購進行簡單業績增厚的發展階段逐漸完成,傳媒行業在2015年即將進入公司對IP價值挖掘與產品開發能力的比拚。
除了集團化,國際化也是未來文化傳媒公司的戰略重點,好萊塢和韓國成為中國影視公司出海的兩大目的地。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對韓國的投資額達到7.08億美元,同比增長689.6%;而整個2013年,中國在韓國投資僅有4.8億美元。在對韓激增的投資中,房地產租賃業位列第一,而對文化產業的投資也更加顯著,較去年上半年實現了近20倍的增長。搜狐視頻、華策影視、樂視影業等公司均有投資韓國影視公司的動作。
好萊塢方麵,日前,馬雲、愛奇藝CEO龔宇均去好萊塢考察“六大”,博納影業於冬預言,不排除未來好萊塢電影公司被BAT收購。華誼兄弟早在年初就曾宣布將參股好萊塢公司Studio8,雖然最終該公司被複興集團“截單”,但華誼兄弟並沒有放棄進軍好萊塢。9月份,華誼宣布斥資1.3億美元在美國設立子公司,從事影視劇和股權投資,同時收購數字影院解決方案提供商GDC。
除了電影,出版領域近年來國際化動作也較為明顯。安徽出版集團2013年在波蘭全資收購時代馬爾沙維克集團;中國出版集團也在計劃以1億元收購英國出版科技集團股份,積極搶占數字技術製高點。
“與美國、韓國等國家相比,中國的文化產業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表現為生產方式傳統粗放,發展不均衡。而這些國家由於近幾年經濟形勢不景氣和對中國巨大市場的渴求,也有被收購的需求,這就使得大量資本奔赴海外。”一位投資人對記者表示。
BAT強勢攪局 在線票務額占比達四成
上海電影節期間,於冬的一句“電影公司將為BAT打工”,成為今年下半年影視行業的一大主題。阿裏巴巴收購文化中國、愛奇藝與華策影視合資成立愛奇藝影業、優酷土豆成立合一影業……資金雄厚的BAT強勢布局內容領域。
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看來,現在互聯網企業越來越傾向於向“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未來,互聯網公司與文化產業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
與房地產商、煤老板投資影視不同的是,互聯網將會是更深層次地介入、改變甚至顛覆影視業的模式和遊戲規則。電影圈是一個閉環,導演、製片人和演員幾乎是在小圈子內進行流動。但互聯網的特點是去“中心化”、“無邊界”。從目前來看,BAT的介入,已經對電影製片、營銷、發行、放映等環節帶來顛覆。
在製片環節,BAT的介入以眾籌的方式打破了影視業的精英圈子。阿裏的“娛樂寶”與百度的“百發有戲”都有眾籌的影子,這意味著電影還未開拍,就有海量的電影投資人成為忠實粉絲觀眾,自發宣傳電影並拉來家人朋友一起觀看自己投資的片子。
今年賀歲檔,預售成為影片營銷的一大特點,據悉,《一步之遙》上映前就已賣出3億元的預售票,還未上映,就已妥妥回本。數據顯示,在線票務目前已占到整體出票額的四成,未來這個比例會越來越高,不僅幫助電影預售,也幫助影片提前營銷。同時,電影的宣發不再過分依賴線下宣傳渠道,新媒體(社會化營銷媒體、網絡視頻、UGC/PGC網站等)的介入,更好地幫助影片做宣傳營銷,時效性高,成本也較線下渠道低。
就放映環節而言,影院的“社交功能”不斷突出,O2O營銷的模式不斷推陳出新。以影片《撒嬌女人最好命》為例,其發動全網營銷模式,聯合邏輯思維、叫個鴨子等微信大號做粉絲互動,一定程度推動了影片票房。此外,“彈幕”這一移動互聯網時代新鮮的觀影方式也受到90後觀眾的喜愛。
實際上,BAT有著龐大的用戶資源,可以有效盤活影視公司沉澱的資源價值,全麵撬開互聯網“粉絲經濟”市場,形成強大勢能,真正打通影視業和互聯網的邊界,將“粉絲經濟”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另外,影視業與互聯網嫁接之後,還可以延伸其價值鏈。比如圍繞這些內容IP進行的遊戲、電商等衍生品開發工作,大力發展在線購票模式,通過網絡院線、視頻點播實現商業價值的延伸,甚至還可以向遊戲、新媒體等領域延伸,形成以“粉絲經濟”為核心的互聯網娛樂業務。
互聯網企業的另一大特點是“人傻錢多速來”,有錢就是人性,土豪的入局,也給行業帶來了負麵影響。例如,今年以來,各大視頻網站都宣布將斥巨資推包括網絡劇、綜藝節目在內的自製內容,像《鬼吹燈》這樣的“超級IP”遭到視頻網站瘋搶,最終單集投資成本或超500萬元甚至達1000萬元,不亞於普通電視劇的投資額。綜藝節目的投資額也在不斷加碼,如《奔跑吧兄弟》、《Hi歌》等節目投資成本據稱已超過1億元,不亞於電影投資成本。
此外,網絡文化的繁榮也滋生了色情、政治敏感內容的傳播,語言使用不規範等不良現象。對此,今年廣電總局接連“放大招”整治網絡視聽環境,整頓力度空前。
各互聯網平台在向內容領域下沉的同時,也考慮到與自身基因和資源優勢的結合。例如,阿裏巴巴的優勢在於電商,電影衍生品的開發和售賣是阿裏的強項;百度的優勢在於大數據和大流量;而騰訊的優勢在於優質IP和社交平台。
90後成文化消費主流 “內容為王”驅動創新內核
馬雲曾說過:“進軍文化娛樂產業,是因為在娛樂行業發展,你能夠掌握到年輕人的未來,掌握未來的趨勢。”
中國電影家協會等單位主持推出的《2014中國電影藝術報告》、《2014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指出,80後、90後甚至00後年輕人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上觀眾群的中堅。報告中的一份抽樣調查顯示,目前國內影院觀眾的總體情況為:女性觀眾占六成,25至39歲的觀眾占53.6%,18歲至24歲的觀眾占33.1%,也就是說,90後觀眾已經占到觀眾總數的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電影等娛樂產業的從業者也逐漸由90後充當主力。創新是文化產業的源泉,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上的講話中特別指出要“開拓創新”。據媒體報道,在講到互聯網文學時,總書記停下來問:“聽說今天來了兩位網絡作家,是哪兩位啊?”周小平、花千芳迅速站起來並向總書記舉手示意。座談會結束時,習近平還走到他們麵前,親切地說:“希望你們創作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作品。”
事實上,網絡文學作為IP源頭之一,在資本市場中越來越受到受關注,其價值也水漲船高。近來,遊戲與影視劇公司爭搶網絡小說IP,版權價飆升。現狀是,優質IP非常緊缺,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個別重要文學網站排行榜前列的小說,開價在300萬元以上,部分小說甚至開價千萬元以上。
10月份一家手遊公司以810萬元的價格,拍得了網絡作家方想的作品《不敗王座》的手遊改編權。遊戲開發者對網絡小說的“哄搶”,是想通過小說的影響力,將讀者轉化為遊戲玩家。
影視劇改編網絡文學,也能籠絡原IP的粉絲,提高收視率或者票房,《致青春》、《失戀33天》等影視作品均為成功先例。日前,中影股份在京舉行項目推介會,現場公開了24個項目,其中19部是網絡熱門改編作品,包括戰爭、科幻、劇情等多個類型。劉慈欣三部科幻小說將拍電影,投資最高達5億元。除了劉慈欣的科幻項目,暢銷書的電影改編也是重中之重,南派三叔的《大漠蒼狼》,蔡駿的《天機》,八月長安的《暗戀-橘生淮南》和《最好的我們》,雪小蟬的《刺青》等熱門作者及作品改編也紛紛上馬。
此外,資本市場也潮水湧動。2013年,中文在線、盛大文學、騰訊文學三足鼎立。2014年盛大文學牽手騰訊,不論對並購雙方,還是整個網絡文學市場,甚至對網絡文學作者和消費者都是弊大於利。而12月5日,數字內容運營商中文在線剛剛通過上市審核,擬在創業板上市。
華策影視趙依芳認為:“我們屬於創意行業,內容為王。作品既要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又要具有觀眾喜歡的娛樂化元素,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
資本湧入推動行業洗牌加速後,資源會越來越向優質IP傾斜,“內容為王”將成為大勢所趨。與此同時,行業還需要大批優秀人才的加入,才能不斷創新,這需要政策、企業、資本、教育等各方社會力量形成合力。
本文地址:https://web.rg777.app/html/3b099100.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