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億到“七十億”的成長:香港電影北上十年
陳可辛執導的《中國合夥人》獲得票房成功
2013年,中國電影票房邁入200億曆史新高,从亿成长國產電影開始“戰勝”進口大片,到的电影電影市場紅紅火火。香港而其中,北上要屬香港電影人參與的七十亿合拍片風光最勁。香港電影北上已有10年,从亿成长被稱為“找到了一座寶藏”。到的电影 從“七億”到“七十億”的香港華麗轉身 “那是香港電影的最低潮,每年隻有70部電影,北上比最高峰時少了200多部。七十亿年均票房隻有七、从亿成长八億港幣,到的电影很多電影人都沒有工開,香港隻能轉行。北上”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洪祖星回憶起十年前,忍不住感歎。彼時香港電影漸漸失落東南亞華語市場,版權費從千萬驟降至幾十萬,進入內地市場關卡重重,“可望不可及”。 “還好及時簽訂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那是給香港電影一座寶藏。”2003年至今,CEPA幾次增加補充協議。在此框架內,香港與內地合拍片享有國產片待遇,拍攝條件放寬,票房分成加倍;香港商人可以在內地投資影院,而港產片、合拍片的粵語版本,還能進入內地市場放映。 “這是香港電影的機遇,自此合拍片比例驟升,香港電影人就業機會大增。”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馬逢國說。時至今日,香港電影人的名片上,幾乎都會有兩個手機號碼:一個香港號,一個內地號。“你要是打給他們,大部分會說,我現在在內地。”洪祖星笑言。 十年後的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收獲217億票房,其中127.67億屬於國產電影,而合拍片占了其中的六成。在2013年國產票房的前30名中,港人指導的影片占14部,除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狂收12.46億、成為票房最大贏家外,《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中國合夥人》等9部電影都順利晉級“億元票房大戶”。
《春嬌與誌明》等中小成本港片仍有固定觀眾群
“合拍”與“本土”共同發展 “香港電影現在最大的問題,是700萬人養不起一部電影,所以很多時候要依賴內地市場。”近年出品過不少合拍片的香港導演杜琪峰說,應該把這種“依賴”看作“優勢”:“內地市場有空間,你中意拍合拍片也行,喜歡拍港味片也有人愛看。香港電影不‘虧’,因為我們有得選擇。” 憑借CEPA的優惠條件,港片方言(粵語)版本能在內地發行,分賬比率提升,此舉被認為是合拍片大潮中,“保護港味電影”的特殊用心。曾是周星馳“禦用導演”的李力持表示,粵語原版能使觀眾正確接收他“無厘頭”電影中的深層勵誌信息。而洪祖星則從製片的角度指,此舉“開發了一個更大的市場,預計僅廣東廣西兩省就多了3千萬票房。能讓更多人放心投資、發展本土電影。” 馬逢國則表示,內地有一定數量的觀眾喜歡原汁原味的港產片,“希望市場成熟之後,在大學、藝術影院等地專門播放。這也是‘叫好叫座’的保證。” 不過,馬逢國也指出,隨著內地電影市場成熟、大批內地優秀電影人出現,香港電影人的優勢不如早前明顯,將來或麵對更多的競爭和挑戰:“當然,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香港電影人要積極麵對的。”
本文地址:https://web.rg777.app/html/49b099082.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