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國的電影融資:五大主流取“財”之道
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創下了國內銀行給電影項目貸款的最高紀錄
如今,電影市場已經日趨活躍,解析資本也相繼進入。中国资大主流中國電影融資渠道究竟有多少呢?以下我們將一一盤點。电道
財道1 直接投資
作為電影投融資市場中所占份額最大、影融最普遍的财方式之一,直接投資的解析應用範圍最為廣泛。中國融資租賃有限公司文化產業投融資事業部董事總經理顧彤解釋稱,中国资大主流一般情況下,电道直接投入資金的影融投資方,有權分配該電影的财未來收益,投資模式清晰,解析收效也很快。中国资大主流
以《失戀33天》為例,电道這部影片投資額為900萬元、影融宣傳發行成本600萬元,總成本1500萬元。“絕大部分資金來源於東陽新經典影業有限公司、北京 國泰興安谘詢中心等5家聯合攝製機構的直接投資。”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這部電影最終票房高達3.65億元,如果加上網絡版權、音 像製品銷售所得的1000萬元,按照製片收益為總票房的30%計算,投資回報近1.5億元。
“這是電影直接投資項目中 最為成功的案例之一。”但魏鵬舉同時表示,電影屬於“大投資、大收益”的投資類型,投大成本電影項目依然是直接投資資本的主要目標。“市場上的投資資本基 本上會選擇已經有2000萬-4000萬元作為墊底、能夠穩定運營的電影投資,投資方在投資前主要審查的不是電影的藝術高度,而是項目是否已經建立起來進 入了實質運作階段。”魏鵬舉介紹。
目前直接投資電影的方式主要包括債務投資和票房分成兩種。“債務投資會保證投資資本 的利益,得到固定的收益,但資本投資電影與投資其他項目的差別不大,選擇該類投資的資本相對較少。”魏鵬舉稱,業內更傾向於按照票房比例進行分成的形式投 資,按照所占股份份額獲得票房收入,風險更大但收益也就更大。
財道2 銀行貸款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金陵十三釵》既創下了國內電影投資的紀錄,更創下了國內銀行給電影項目貸款的最高紀錄。數據顯示,總投資額6億元的《金陵十三釵》得到了 1.5億元的銀行貸款。有電影投資人透露,由《金陵十三釵》引發的電影申請銀行貸款熱潮也已逐步興起,原本未打算涉足銀行貸款的電影項目也開始尋求銀行方 麵的合作夥伴。
《2012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11年,工行、建行、農行等大型商業銀行先後和文化部簽署協議,建立文化產業項目集中推薦機製;江蘇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等通過無形資產抵押等創新金融產品,支持了大量電影的拍攝工作。
雖然銀行正在逐漸開放對於電影項目的貸款投資,但是顧彤坦言,選擇銀行貸款的電影項目以少數實力雄厚的大型影視公司的大型投資項目為主,因為這些企業都擁有著強大的還款能力。
顧彤強調,銀行在為電影貸款前,必須找到明確的還款來源,部分影視企業選擇將上一部影片的收益或者將企業的其他方麵業務的應收賬款作為質押或還款來源。 “新畫麵影業董事長張偉平為獲得民生銀行的貸款連自己名下的房產都抵押給了銀行。”顧彤透露,新畫麵最終拿到了3億元左右的票房收入,民生銀行的貸款已基 本還清。
很多投資人都表示,目前評估、抵押都是影視公司在獲得銀行貸款中遇到的關鍵瓶頸。魏鵬舉表示,電影公司或者電影項目要拿到銀行貸款必須提供出銀行認可的有效質押物,中小影視企業很難解決這個問題。
目前,顧彤所在的中國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等再擔保公司正在積極地為影視企業承擔融資擔保業務,作為代償主體間接投資電影。
“這類公司確實幫助不少影視企業解決了電影融資難的問題,但隨之也為片方帶來了更多的融資成本。”魏鵬舉坦言,擔保公司要承擔擔保的較大風險,所以會按照貸款額度的百分比收取擔保收益,分成比例相對較大。
《鋼的琴》一邊開機拍攝一邊籌錢 剛開拍20多天就隻剩了47元,連午飯都買不起了
財道3 電影基金
電影基金作為新興投資模式也開始廣受關注。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我國已有111隻文化產業基金,已經披露規模的基金有83隻,總規模折合達 1330.45億元。《報告》指出,這些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包括政府引導投資基金、產業型投資基金、專業PE、VC等投資機構以及產業整合投資基金幾類。
在中國規模較大且較活躍的基金除了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和華誼等較早從事電影製作的投資方,基本上都是在電影產業鏈一個或多個環節有一定產業影響力的投資主體。不過,在近期,專業股權投資基金、產業整合投資基金逐漸發揮著更大的產業影響力。
“電影基金把不同來源的分散資金匯集在一起集中投資。根據基金內部協議不同和出資人所占比例來決定最終的實際收益分紅。”魏鵬舉表示。
以完美時空公司為例,其旗下完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分別投資1.1億元和8230萬元現金入股北京鑫寶源影視投資和上海寶宏有新公司,而這兩家公司主要經 營影視拍攝、製作和發行業務。投資後,完美時空去年一季度營收6.25億元,同比增長47%;淨利潤3.05億元,同比增長41.6%。
財道4 廣告投入
去年,我國生產故事片558部,無論虧盈,隻有不足300部影片進入票房市場,其他近一半的影片從最開始就失去了競爭的機會。對於如此高程度的投資風險,越來越多的影視企業選擇了穩妥的廣告投入作為其投資電影的主要模式。
“從《大腕》開始,馮小剛就在電影中大量植入廣告,以此獲得前期收入。” 魏鵬舉表示,部分電影憑借廣告收入和預售版權等方式在電影上映前就基本收回成本,甚至獲得少量盈利。
顧彤解釋,眾多業外投資方投資電影不僅是因為電影能為其帶來豐厚的票房收入,還因為電影作為一種傳媒手段可以幫助企業擴大品牌影響力,“企業用植入或者 貼片的形式,將廣告融入到電影之中,大大節省甚至抵消了公司的廣告費用,企業所獲得的影片票房分成幾乎成為其淨賺的收入”。
有電影投資人向記者表示,雖然電影中出現植入、貼片廣告的形式可能會影響觀眾的觀看效果,但是大部分企業還是在樂此不疲地尋找電影為自己打廣告,“當片 方不遺餘力地向全國觀眾宣傳電影的同時,也已經把電影中的企業廣告宣傳給了影迷,企業相當於坐收漁利,投資風險也降低了很多”。
財道5 其他融資
不完全統計顯示,去年我國電影製片投資主體已經超過1200家,而在2002年,我國電影製片投融資主體隻有不到70家。
除了以上提到的4種電影投融資模式之外,版權預售、政府出資等方式也被業內人士歸納為電影獲得投資的主要手段。
“隨著網絡視頻興起,影視劇在準備投拍之前,就將版權預售給電視台或視頻網站,但由於電影的投資成本高、風險大,預售版權的時機有所不同。”魏鵬舉分 析,電影預售版權,一般在該片資金到位、劇本完成、劇組團隊基本形成之後才全麵展開。另外,政府投資由於金額相對較少,一般會成為中小成本影片尋找的主要 投資資本之一。
“總體來說,市場上的大成本電影因為資金量需求大,一般會選擇直接投資、版權預售、銀行信貸等模式,中小製作影片會主要盯準政府資金、直接投資等模式。”魏鵬舉分析。
雖然電影投資方式日漸多元,但仍有不少電影製作方因為投融資困難,最終影響了電影質量。去年備受好評的電影《鋼的琴》製片人胡子告訴記者,雖然開機前片方擁有好劇本、好導演,但很多投資方根本不看電影的發展前景。
“導演張猛在開機前隻剩了7萬元,一邊開機拍攝一邊籌錢,剛開拍20多天就隻剩了47元,連午飯都買不起了。”胡子感慨道,現在的中小成本影片由於巨大 的成本壓力,必須把拍攝周期控製在30-40天之內,否則到最後隻能淪落到將版權賣給其他公司,無法參與票房分賬的局麵,希望更多的電影投資方能夠對中小 電影企業和中小成本影片投入更大的信心和關注。
本文地址:https://web.rg777.app/html/73f099059.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