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大別山深處》即將登陸央視<探索.發現>欄目
全球電影資訊網11月17日消息五集紅色題材紀錄片《紅色記憶-大別山深處》11月9日在北京北京梅地亞會議中心舉行研討會期間,红色引起專家廣泛好評。记忆即會後,-大登陆該紀錄片出品人亢子峰分享了《紅色記憶-大別山深處》創作、别山拍攝背後的深处故事.
《紅色記憶-大別山往事》發布會
好的紀錄片作品必須紮根於生活
《紅色記憶-大別山深處》在前期準備工作上做足了功夫。亢子峰稱,央视當初接到這個題材,探索最大的发现壓力來源於題材本身的特殊性。
“我們紀錄片中其中的栏目一個人物就是50年前,電影《五更寒》的红色主角。當時這部電影在全國引起巨大轟動,记忆即讓很多人至今難忘。-大登陆宏大的别山曆史人物群體、鮮明的深处人物個性、豐富的央视地域環境都是紀錄片需要考慮的因素。”他透露,為了更好的打磨紀錄片腳本,了解新縣的風土人情,劇組主創人員在新縣一呆就是三、四個月時間。
“我和撰稿、編導先後3次去新縣,多次前往鄂豫皖首府遺址、紅四方麵軍遺址、航空局遺址、信陽博物館、大別山區等地采風,和當地的學者專家以及當時的親曆者106歲的老紅軍羅明榜進行交流。正是有了這幾次的踩點,使得《紅色記憶-大別山深處》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亢子峰表示“回京後又和國防大學的專家座談,和老紅軍萬海峰上將取得聯係,專程進行了采訪。”
拍攝現場
感動於新縣的熱情淳樸
亢子峰說,當初選擇拍攝新縣作為主要的拍攝地其實冒了很大風險,“這裏畢竟是老區,很多的工作開展得並不順利,我們有兩集講的是一架飛機列寧號的故事,那麽列寧號留下的唯一一張照片還是殘缺的,剩下什麽都沒有。我們找來了在影視圈知名的美術設計張中興老師,他根據這張照片畫出草圖,然後進行在當地的施工。不僅飛機的製作隊伍都來自北京,連做飛機用的特種泡沫也是從幾百公裏外的武漢運過來。當時又趕上暑天,整個施工可想而知。”
攝製組關於1:1複原飛機的提議,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在修建飛機和拍攝的整個過程中,新縣百姓的熱情淳樸讓亢子峰深受感動。
飛機吊裝現場
《紅色記憶-大別山深處》攝製組在15天內拿出了完整的設計方案,當地不惜代價政府投入資金,調集吊車、鏟車、電工,耗時1個月,建起了國內紀錄片行業第一架1:1的飛機模型。從這裏也能感受到新縣作為老區,政府和當地百姓渴望把發生在大別山的革命故事傳播出去,也更希望通過這個片子讓觀眾了解一個不一樣的老區。
“由於紅軍時期沒有影像,所以在拍攝當中我們用到了很多地再現還原,用到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介紹說,“每一次拍攝,衝在最前麵的群眾演員好多都是新縣政府的工作人員。”
據亢子峰介紹整個五集紀錄片除了講述列寧號我軍第一架飛機之外,新縣最早的紅色傳播者吳煥先、被毛主席稱為大別山紅旗不倒的劉名榜、被我軍奉為經典戰役的“蘇家埠”戰役等故事也將會在紀錄片中得以呈現。
亢子峰說:“老區人民對中國革命做出的犧牲無可取代,其所凝聚成的精神,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應該濃墨重彩地在紀錄片創作中呈現。因為發生在新縣的革命故事和人物、事件太多,我們之前起的片名是《新縣記憶》,目的是讓人們記住這些往事。《探索。發現》欄目製片人李浩洋感覺這個名字太局限,新縣作為鄂豫皖蘇區的首府,在中國革命事業中的份量和它所影響的地域來講僅次於中央蘇區,並且這個紀錄片是從1923年紅色革命在新縣開始,一直貫穿到解放戰爭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必須要有曆史的延續的體現,所以這樣才有的目前這個片名。除此之外呢我想《紅色記憶-大別山深處》是一部詮釋‘血性’與‘人性’、智慧、追求公平與夢想的作品。”
據了解這部曆時兩年拍攝的五集紀錄片《紅色記憶-大別山深處》將於今年11月19日至23日在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全片五集,200分鍾。
本文地址:https://web.rg777.app/html/94d999090.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