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導演忙於內地業績 港片本土上映數量大幅下跌
去年,港片港片這些影片幫助香港導演在內地影壇取得了不錯的导演大幅業績
日前,香港電影協會網站公布了《2013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忙于報告顯示,内地2013年本土上映的业绩港片隻有42部,比之2012年的本土52部大幅下跌,同時也遠低於近年來50部以上的上映数量平均數值。值得注意的下跌是,在20年前的港片港片1993年,香港電影年產量的导演大幅峰值是242部,而2013年的忙于數字不偏不倚,恰好是内地它的零頭。
多年來,业绩唱衰港片的本土聲音從未止歇。2013年香港市場雖然佳作偶出,上映数量士氣見漲,政府和企業亦有意製作扶植本土計劃,但生存空間壓縮和人才流失卻是不爭的事實。現如今,純港片的優勢主要集中在邪典、情色、鬼怪等低成本、小製作領域,除了一部《狂舞派》稱得上清新脫俗之外,充滿本土味道、人文色彩的平實之作在2013年也幾乎絕跡。這種種頹勢,都與大批香江影人“北望神州”脫不了幹係。正如杜汶澤所說:“現在不是港產片消失了,是導演消失了,我們進入了一個被動的空城計。”
內地影壇的最大贏家
既然“北上揾食”乃大勢所趨,那麽香港導演在內地影壇的年終業績如何?數據顯示,在2013年國產片票房前30名的影片中,港人執導的占據14席,其比重位列第一。其中,由周星馳、郭子健執導的《西遊降魔篇》豪取12億票房,創下單日過億、五周連冠等紀錄,成為2013年當之無愧的最大贏家。此外《狄仁傑之神都龍王》過6億,《中國合夥人》過5億,《風暴》過3億,《一代宗師》、《不二神探》、《掃毒》、《盲探》分別過2億,《毒戰》、《激戰》等六部電影也都獲得1億以上票房成績。
港資電影公司如安樂、寰亞、英皇、銀都機構等大多在內地市場收益良好,其中安樂影業累計票房收入達27億人民幣,高居國內民營公司第二位。去年末《風暴》上映,更令一貫低調行事的安樂影業總裁、香港人江誌強迅速成為鎂光燈下最富聲望的製作人之一。
某種意義上,在內地大導基本缺席的2013年,多虧了香港老中青三代導演的努力才撐起局麵。粗略看來,元老級如徐克、王家衛,中堅者如陳木勝、林超賢,少壯派如郭子健、黃真真等,都在去年交上了好看與好賣兼得的優秀答卷;至於杜琪峰、彭順、霍耀良等高產者,則各有兩部作品同年問世;楊采妮、袁錦鱗雖然初執導筒,但前者為著名演員,後者是資深編劇及副導演,均在工業體係下浸泡多年,處女作也拍得圓熟自然;邱禮濤多年來堅守香港,此番試水內地卻遭遇票房慘淡……總而言之,除了於仁泰、陳嘉上等人繼續古裝片之路自砸招牌,多數香港導演都在收益和品質的辯證法中取得了成功。
相比於幾年前那些誠意欠奉、節操喪失的粗製濫造而言,2013年的“港派”電影在橫向和縱向上都有明顯進步。除了獻上《一代宗師》、《毒戰》等大師範兒作者電影,《西遊》、《神都龍王》等現象級賣座佳片,其大多數影片的平均質量也堪稱近年來最高。這證明一旦洞悉了規則、掌握了資源,香港導演仍然是華語圈最出色的電影從業者。當然,《不二神探》或許是個例外,它仍是年度爛片裏最爛的那一種,可以與《富春山居圖》和《小時代》比肩。
求索破局之路
無腦喜劇少了,古裝、民國題材也少了,煽情和縱樂還在,過火和癲狂也有,但都被維持在相對合理的範圍內。類型方麵,《西遊》是舊瓶新酒的魔幻混搭,《激戰》是另辟蹊徑的動作創新,《中國合夥人》勵誌加懷舊,算是腳踏成功學、仰望中國夢的青春題材……除了以上“雜項”,產量最多最集中的,無疑還是警匪片。一來港片傳統使然,二來審查環境造就,三來順應“寒戰”時勢,總之在整個2013年中,都有製作精良、敘事紮實的警匪“新埠片”輪番登場。其中,雖然《控製》披上了賽博朋克外衣,《掃毒》引入了大幅異鄉圖景,《風暴》裏的都市過於現代西化以至於丟掉了“半唐番”的港味,《逃出生天》、《毒戰》則幹脆把取景地搬到了內地、將港片敘事移入大陸空間,但在講述正邪對峙、刻畫邊緣人物等方麵,它們均秉持著昔日的港片傳統。有刺激影像,也有火爆場麵,有巧妙結構,也有強烈情感,內在浸滿了江湖氣、兄弟情。香港籍男主角出生入死,內地籍女演員以淚洗麵。命運無常,前程艱難,台詞千言萬語,還是化成一句——“我冇得揀”。
在某種意義上,香港電影“冇得揀”,香港導演亦“冇得揀”,隻是在沒有選擇的選擇中,未必不能走出一條破局之路。2013,能否成為港片複興元年?
本文地址:https://web.rg777.app/news/51a999083.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