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解密2013年影視並購潮
對談人簡介
張亞波:現任東方花旗證券有限公司董事、投資銀行部TMT行業組主管,人士9年A股投行從業經曆,解密注冊保薦代表人。年影2013年參與完成榮之聯、视并華策影視和粵傳媒三家上市公司的购潮並購;隨視傳媒、銀都傳媒和每日視界三家新三板公司的业内掛牌。
彭侃:樂正傳媒研發與谘詢總監,清華大學博士,解密影視產業研究者,年影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好萊塢電影、视并華語電影產業、购潮文化產業政策和電視節目模式。业内已發表相關文章數百篇。人士
2013年,影視行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並購熱潮。據不完全統計,並購金額超過1億元的共有7起,涉及5家上市公司: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樂視網和中視傳媒。其中華誼兄弟並購最多,共有3例,包括收購銀漢科技50.88%股權、浙江常升影視70%股權和江蘇耀萊20%股權,分別耗資6.72億、2.52億和2.10億,合計11.34億元。樂視網有兩次收購,分別是9億元收購花兒影視、2.99億元收購樂視新媒體,合計耗資11.99億元。在單個並購案例金額方麵,以華策影視最大,該公司以16.52億元收購克頓傳媒;中視傳媒10.2億元收購金英馬居次。為何在這一年有這麽多的影視公司完成並購?在這些並購的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為此,特邀請東方花旗董事張亞波、樂正傳媒研發與谘詢總監彭侃,為您解讀影視公司並購這個年度話題。
IPO不開閘誘發並購潮
彭侃:2013被有的媒體稱為影視企業的並購年,先後有40起,涉及資金上百億,張總你的公司專門做企業並購的,這一年介入了幾起?
張亞波:有那麽幾起,像華策收購克頓就是我們給張羅的。隻是現在事情沒有搞完,所以不太好說。
彭侃:能說說緣起嗎?
張亞波:緣起是這樣的,在我們介入這起並購之前,兩家老板之前是認識的。但如果沒有我們,估計這兩家公司應該不會交易,因為最初克頓沒想賣給華策,華策也沒想去收克頓這樣一個規模的公司,是我們從中間反複溝通才促成的。
彭侃:你們作為一個中間公司起到什麽作用?
張亞波:因為我們看過的行業相對多一點,影視行業是我們最近比較關心的一個行業。那些傳統的製作人、影視公司的老總,他們對於資本介入影視還沒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相反的,我們這些做投資中介的,對泛行業的經濟規律的感受比較深。最為明顯的一個基本規律是,資本已經大量湧進了影視行業,這個行業的競爭格局也因為資源配置發生變化,原來比較悠閑的生存方式在今後資本化時代是沒法生存下去的。大家感受最直觀的一點,就是現在做一個電視劇、電影的資金要求越來越高了。原來兩三千萬精打細磨整一個劇出來,自己也比較滿意,市場回報也還不錯。現在搞兩三千萬基本上是小打小鬧,上不了特別大的平台去做這個事情。資本抬高了競爭的門檻讓我們覺得推進影視公司並購的時機成熟了。
彭侃:是不是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在2013年,IPO沒開閘,很多公司都沒法實現上市?
張亞波:這也是一個誘發因素。2012年就有很多影視公司報名上市,但IPO遲遲不開閘。實際上,這個東西不僅僅是IPO不開閘,一個影視公司要成功上市,在監管部門有兩個門檻,一個是證監會作為資本市場的一個監管部門對你的一個審查和把握;另外一個,是中宣部作為行業主管部門的控製。影視在整個國民經濟裏,不是一個特別新鮮的行業,已經有上百年的曆史,但是在資本市場上,它是一個新鮮品種。從證券監管部門來講,它希望資本市場上的上市公司能夠覆蓋國民經濟更多的部門,所以它希望有些影視公司來上市。在另一方麵,新聞主管部門,像中宣部,希望這個東西還是有步驟、有順序地來:民營上了一些之後,接下來看國有的;國有上完了之後,民營再來。
在這個過程中,宣傳主管部門注意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媒體報道影視行業從2008、2009年引入資本以來帶來的亂象太多,比如大家講到的一些題材雷同,各式各樣的一些神劇,演員片酬上漲。盡管這些東西未必和資本有直接關係,但從主管精神文明宣傳這塊陣地的管理者的角度來看,他們覺得最好能有一些控製,如何來控製呢?暫緩上市的數量是最直接的手段。
華誼多元化擴張
彭侃:縱觀2013年的影視公司並購,我大致做了一下梳理,應該有這樣三類:第一類是同類的擴張。比如說像華策收購克頓,都是電視劇的製作公司,屬於同類疊加。第二類是垂直整合,在一條產業鏈上,向下遊或者向上遊擴張。比如像樂視網收華語影視,完成的是一種垂直整合。第三類是一種水平整合,這種水平整合是跨行業的。像華誼收購那些手遊公司就屬於這種。綜合來看,華誼的動作比較大,除了水平整合,也有垂直整合和同類擴張,垂直如耀萊院線的一部分股份;同類像收購張國立的公司。
張亞波:我也比較認同這樣的一個劃分。從心底裏,我一定程度上還是比較認可華誼的戰略,多元化擴張。它已經有很強內容生產能力,這種內容生產能力主要以電影形式表現出來,今後遊戲其實是一個引領模式,市場很廣闊,能夠把它原有內容以多種表現形式展現出來,而且是確定盈利能力比較強的方式。
彭侃:其實,業內對華誼有一種批評聲音,感覺以前它就是以影視作品樹立它的品牌的,而最近從去年以來,它不斷靠收購製造市場熱點,把股價往上推,反而在影視作品這一塊表現不是那麽出色。這一點,很多人批評它有點不務正業,本來是影視行業民營公司當中的老大。
張亞波:從行業規律來看,我們必須承認一點,就是影視行業已經進展到新的資源配置階段了。原來單純的在整個價值鏈條中間某一個環節專注去做一些事情的公司,做得小而精就行了。
資本進入以後,情況不一樣了,資本進入小而精的公司,讓這些公司變成了大公司,同時,這些資本本身會有一些要求,為順應資本的要求,也是為了讓自身做的更大更強,這些變大了的公司必須做出一些調整,這些調整就是往產業鏈上下遊擴張。這種擴張,公司自身又會做自我循環論證,以便讓這些擴張更合理:第一,評估我占的資源,第二,為了平滑業績,我應該如何做。這是一個循環的,互動的,不斷求證的一個過程。
彭侃:華誼收遊戲公司,在財務上一定是很成功的,因為它去年收掌趣也大賺了一筆。但是就我從一個影視行業從業者的角度,我覺得它沒有辦法把遊戲跟影視主業之間打通。就像好萊塢的媒體娛樂集團,底下又有製片廠,又有娛樂網,又有遊戲開發公司,它的確能夠把各個環節都打通,整個集團圍繞某個概念開發各種各樣不同的產品,比如以某個卡通形象開發一套遊戲,同時做一係列的動畫片,然後又做電影,這是好萊塢比較成熟的模式。
張亞波:的確,現在的遊戲跟影視結合得還不是那麽緊密,甚至有概念炒作的成分在裏麵。但是,我覺得這就是資本市場的一個魅力所在,資本市場就避免不了概念炒作,避免不了泡沫。我覺得每一個身在這個環境中的企業家就應該明白你所在的環境裏頭,有哪些優勢可以讓你利用。作為一個商人,做這些事情是天經地義的。
彭侃:華誼收購張國立的公司,在一些人看來,是華誼的老板在套現。
張亞波:其實,在我看來這個事情對於證券市場是一個突破。因為這筆收購,不是對老公司的收購,而是張國立新設一個公司,再去收購的。上市公司要收一個公司,一定要收有持續存在曆史的公司,可以通過財務報表、評估報告,通過一係列有科學依據的東西判斷這個公司的價值。但華誼收購的是一個新設的公司,這個公司沒有曆史業績,這個公司的作價就代表了華誼兄弟對張國立個人品牌的估價,這種估價是不能用傳統方式估價的。因此,今後的並購交易應該有一些賦予雙方自主權的交易。至於到底是多少錢,大家一定要明白,現在交易雙方是理性的,不會自己做特別虧的事情。
彭侃:如何看待媒體的聲音?
張亞波:現在媒體給大家做一個道德判斷,高拋低吸如何如何,但是如果我做一個有長遠計劃的上市公司老板,我一定會知道整個行業是有起有落的,公司也是有起有落的,在股價高的時間拋一點,低一點接回來。
這是很正常的一個事情。其實,作為一個小股民自己炒股也會這麽幹,為什麽大老板這樣這個事情就不行呢?
彭侃:這則收購,背後有故事嗎?
張亞波:我可以講一點曆史,華誼兄弟準備上市的時候,很早就想拉張國立上市,但是張國立一直想自己獨立上市,這幾年一直沒搞上去,最終他又回到王中軍的華誼兄弟體係,也反映這個行業需要合作,你要單打獨鬥去幹不一定能夠成事。按說,以張國立現在在影視圈的江湖地位,要聚攏很多資源不是那麽難的一件事情。
但是,你有表演才能,你有行業號召力,並不代表你就可以把一個公司做好,這是很多影視人一定要明白的一點。公司能不能做好,還需要你在藝術之外的一些其他才能,比如管理才能。
並購能平滑單一收入的波動性
彭侃:在各種並購中,在中國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我個人最看好的,並不是那種跨行業的或者跨領域的合並或者收購,因為中國市場的協同效應是特別虛的一個概念,反而像華策收購克頓,或者收購郭敬明的公司這樣的同類並購,能把各自資源都整合起來,做到行業老大的位置,是最有效的,也是最現實的一種選擇。
張亞波:所以你還是主張這種專業化的並購——主營業務核心能力的並購,對現在這個階段做一些拓展的並購還是有疑慮。
彭侃:因為我就是喜歡影視行業,從一個影視行業從業者的角度看,大家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主業上頭,也許你能從專業的資本市場運作者的角度,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張亞波:作為一個做內容的公司,尤其做到上市公司的級別,它一定會想到怎麽平滑內容的波動性。以華誼來看,過去這幾年,電影總有大小年之分,作為上市公司,它有投資人、股民給它的壓力,要解決這個問題,思路有以下幾點:第一個,做大內容規模,像好萊塢六大一樣,每年有十幾部片的吞吐量,每個季度可能都有很多影片,這樣避免某一個片投資過大,效益不太好給它報表帶來的影響。第二個,是多元化,找渠道,找其他的展現形式。所以,我覺得華誼所采取的策略,應該不是通過並購去強化它在電影這塊的力量,唯一一個比較適合以收購形式去做的,是去找渠道或者別的內容形式。比如說電視劇,我們可以看到,華誼在上市之前,它的電視劇做得相對來說比較一般。上市的準備過程中間,就開始進入電視劇領域,但是,它發力電視劇行業的時候,各路電視劇公司已經在資本強力支援下處在大發展階段,所以它的電視劇沒有在競爭激烈的這段時間能夠做出來,所以今年它要去並購浙江升這個公司,有強化內容這方麵的考慮。
如果讓我從華誼的角度來理解,華誼不管收浙江常升也好,收遊戲也好,其實都是為了把規模做大,平滑它對電影單一內容的生產依賴性。如果彭侃,順著你的思路,它要強化內容,也不可能以收購的形式來做,隻能自己多拍更多的片子,招更多的人來多投資。如果你認為希望它在電影這塊也做投資,才能證明它在強化這個主業,對它有點要求太高。現在成型的電影公司,華誼看得上的,我相信也沒有幾家。
彭侃:它自己去招大量的人來,或者養很多個像張藝謀、馮小剛這樣的特別昂貴的導演其實是不現實的,反而可以采取比較衛星製的公司。現在的好萊塢也是這樣,六大公司主要是發揮發行商的作用,它跟某個知名導演或者製片人有簽優先權協議,你的項目首先我來看,看我要不要投資。或者直接把你的製作公司發展成我公司的一個衛星公司。衛星公司的好處,在創意方麵,它會更靈活一些,隻要在預算範圍之內,全權交給你去做。
張亞波:就像現在中影一樣,基本不搞自己主導的片子,而是利用我的發行平台,到處加磅。昨天看《無人區》,好難得看到出品人裏麵中影是排在第一位的公司。
彭侃:我覺得中影這幾年完全是不思進取,完全沒有推什麽項目。可能它就不用推項目,它活得也很好。
張亞波:對,這算是它的優勢吧。
彭侃:我看中的是影視公司產品,或者內容的力量,張總你強調的是資本融合帶來的變化。
張亞波:融合是必須的,內容和渠道、內容和內容,大家都感覺要抱團,原來小而散的格局,從企業家的選擇角度來講,大家已經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過去式,不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大家需要一種融合。這種融合有業務層麵上的融合,現在比較高級一點的,也是難度比較大的融合是資本層麵的融合,但是放在上市公司層麵上,這種融合利益驅動性會更強,也更好操作。
彭侃:我一個總的感覺,中國的影視行業,包括影視娛樂行業整合期剛剛開始。再拿好萊塢做參照,我們離他們還非常遙遠。比如迪斯尼去年的光營業收入就420億美元,100個華誼差不多是一個迪斯尼,這之間還差得太遠。華誼在電影上有大小年之分,說白了,一方麵是它的產量不足以把風險給平攤下去。另外一方麵,它沒有足夠渠道。比如好萊塢可以依靠電視發行、依靠音像發行分擔它的風險,而中國還得靠票房。所以,還得經過非常漫長的一段,而且最後肯定是從我現在所倡導的所謂同類的擴張,或者垂直的整合走向跨行業、跨界的整合。隻有走到了那個階段之後,而且是實際意義上的,不是隻做一個財務投資,才可以在公司戰略層麵上真的圍繞一個創意的概念開發成各種各樣的產品。隻有達到這個階段的時候,才算中國影視娛樂行業達到比較成熟的一個階段。而現在才剛剛開始。
張亞波:的確,現階段,是影視公司的做大階段。
並購提升行業門檻和集中度
彭侃:在影視的快速成長期,並購其實也在提速。
張亞波:對。現在影視還屬於快速成長階段,這個階段的並購有這個階段的特點,像資本提升行業門檻是最直接的效應,而產業鏈上的真正的協同效果,還需要時間來證明。接下來的一個階段的並購還會發生,而且會發生得更多,而且會有另外的特點。比如說,票房的增長,讓影院這種整合就開始逐步逐步多起來,現在我們沒有看到有明星效應這種影院方麵的整合。但票房再持續增長幾年之後,等哪天很多影院不掙錢了,這個領域的並購就更容易發生了,因為資本覺得錢是最能直接產生作用的,還會非常多。
彭侃:當前的影視並購,雖然有很多問題和聲音,在具體的影視生產中,效應已經開始顯現。
張亞波:這是一定的,從產業的角度來看,首先並購提升了這個行業的集中度,盡管小公司不會死,但以後小公司數目一定不會再有現在這麽多,行業競爭會加劇。從產品角度來講,並購能不能促成一些更好的影視作品出來,這不太好說。並購完成後,有些公司可能會認為
我對渠道的把握能力強了,比如電視劇公司把握能力強了,更有可能花更大的價錢製作一些作品出來,但更大的一些價錢是不是一定意味著質量就會更好?不好說,但帶來了可行性可能性。
彭侃:資本整合之後,最大的一個結果必然是平均的製作成本的提高。這其實是在提高競爭門檻。
張亞波: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華誼不是上市公司,如果它沒有錢,馮小剛的《一九四二》就出不來,這是最明顯的。《一九四二》馮小剛想搞這麽多年,一直沒有搞成,後來卻做成了,一定和華誼兄弟上市有關,因為華誼兄弟更有錢了,才給了馮小剛的創作帶來空間。馮小剛自己也承認了這一點。雖然票房不太好,但是我覺得至少給了他把多年的心願付諸實踐的一個機會。
彭侃:也會直接影響未來的電影投資規模。
張亞波:錢多了,可能性就更多。將來,我們的電影公司可能會去做特效更強、更多一些題材的作品。因為科幻類型的電影,小公司是玩不了的。現在中國是沒有自己的科幻題材,未來兩三年,在資金充裕支持的情況下,一定會出現這樣一些題材,誰來試?一定是做完並購整合的上市公司來幹這樣的事情。大家都很期待,哪一天一個怪獸爬到國貿三期了,或者北海出現一個恐龍這種東西,你會特別新鮮,特別親切。這種東西,你說沒有錢來砸是出不來的。
並購趨勢:跨界跨行業
彭侃:2014年IPO開閘,對影視並購會不會有影響?
張亞波:並購一定還會有。當然,可能這樣的交易就不一定像今年這麽火了。因為在今年的交易中,被收購的一些公司都是過去很長時間慢慢發展起來的,而且很多都已經在上市了,或者可以上市的階段,算是一些比較好的苗子,今年這批被收割完了之後,剩下明年的那些並購交易就會更小一點。再出現一些比較大的交易,可能要隔上一段時間。比如華策收購克頓,16.5個億的交易金額,目前是影視界一個金額最大的交易,我們覺得明年可能不一定會有這麽大規模的並購交易出來,但是一定還會持續,因為很多小公司會持續以這種方式跟大的集團結合起來。
彭侃:2014年會是什麽樣的情況?
張亞波:據我的估計,2014年,上市公司投幾千萬相對控股或者是參股一些公司的案例會增多。因為目前影視公司非常多,這類公司通常一兩年整一兩部電視劇,或者拍一部電影,它們特別需要融資。
彭侃:在電影投資裏麵,有一類資金,像電影投資基金會,現在也湧入影視行業,在並購過程中間,這些基金發揮什麽作用?
張亞波:投項目的並購基金,對不對?
彭侃:對。有些基金會同時投兩家不同功能的影視公司,然後對它們做一個整合?
張亞波:肯定有,我知道的就有一家基金,本身主導兩家電視劇公司,現在覺得單純收購一個小公司沒意義,正在準備並購一家做電影比較強的公司,和一家發行公司,再加上遊戲公司,把分散的資源統一到我的這杆大旗下擰成一個大的公司,做成跨產業鏈的大公司。
彭侃:影視行業的上市公司去整合、合並,或者通過基金去介入、整合,我們已經討論了,還有很重要的一塊,行業外的企業,比如像做地產的萬達,進入影視,這類的公司多嗎?
張亞波:萬達是最成功的一個了吧,從地產到院線,再到影視,包括在青島投500個億建東方影都。步其後塵的也很多,因為當前的影視業是一個熱點。
彭侃:類似的新聞報道挖掘內幕的少。
張亞波:對上市公司而言,他們的很多行為都必須有理有據,沒有做成的事情,自然不會見報。但據我所知,一些非上市公司,有很多已經在這麽幹了。比如製造業的公司跟我們說,你們給我們找找影視公司,我們也來並購一下。從大趨勢來看,我可以預計明年會有一些上市公司也來跨行業的並購,因為我們也在接觸中。
彭侃:這種相互滲透很明顯,就像很多別的行業來投資做電視節目了,比如說北大青鳥做表演選秀節目。
張亞波:其實進入影視的非常多,比如廣告公司,現在有非常多的廣告公司都在投電影,光我們身邊這些客戶中間,我覺得就有五六家都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主導的電影。
彭侃:等到哪一天,像華誼、光線這樣的文化領域類的上市公司被行業外的企業收購的時候,這個行業是真正得到認可的時候了。因為我又聯想到,上世紀60年代,好萊塢那些大製片廠全部被比如做石油的公司,或者做音樂的公司,或者可口可樂收了,這個挺有意思。
張亞波:我們國家的資本市場發展時間還很短,這麽短的時間,已經有像騰訊入股了華誼兄弟,騰訊拿的股份數還不算少,占百分之五點幾。而且它對業內的影響已經出現了,華誼收的遊戲公司,它就是騰訊給介紹的,最終促成了交易,更具體的就不能說了。我隻能說,華誼本身沒想收這個公司。
彭侃:據你了解,現在也看到一些中國企業嚐試向海外走,比如像萬達收美國的AMC,小馬奔騰收數字王國,您覺得未來像這些中國的上市公司,像華誼、光線會不會考慮朝這個方向有一些戰略性的舉動?
張亞波:我預計肯定會有。從現在角度來講,國家還是鼓勵這些企業走出去的,你剛剛提到這些公司,都是在影視行業做得比較好的,而且實力比較雄厚,也是上市公司。比如華誼曾經走出去過,博納已經在國外上市,也在國外收購過公司,像小馬收購過數字王國,當然最後小馬還是把數字王國又賣出去了,效果不是那麽好,因為這個交易本身弄的時候,業內就有一些不同意見。但是,我覺得中國企業走到好萊塢去,這是必然的。
本文地址:https://web.rg777.app/news/58f099067.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